屈原是中華民族至今還在用傳統節日紀念的詩人,紀念屈原也成為屈原精神與當下有效的連接點,激勵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和實際的報國行動,讓求索精神不斷創造出現實價值。 他是端午節最重要的文化符號和靈魂,他的名字家喻戶曉,每當端午佳節這一天,中國人都以賽龍舟、吃粽子等方式來緬懷他。
近日,隨著一批流落民間文物的回歸,2020年從盜掘者手中追回的一面東漢銅鏡再度引起國內學界和收藏界的關注,原因是這面銅鏡上不僅刻有“中國”與“匈奴”的銘文,還記錄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是目前所知最早記載昭君故事的文物。 這面銅鏡首次亮相是在2021年4月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萬物畢照:中國古代銅鏡文化與藝術”大展上,專家們將之定名為“昭君鏡”。
自有長城以來,就有關于長城的詩歌出現,且千年而下綿綿不斷地產生。中國詩歌史上,對某一建筑物的吟詠,沒有比對長城的吟詠時間跨度更大、數量更多、反映面更廣、情感更為強烈的了。
? 漫長的歲月里,分布在天山南北廣袤大地上的近萬處歷史文化遺存,充分展現了古代新疆同中原及祖國其他地區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歷史事實,是底蘊深厚、生命力強大的中華文明標識。 史前時期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 與我國其他地區百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歷史相比,新疆已知的遺存較少,時代也較晚。
商品的流通使中原與邊疆的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進而增進了文化認同。可以說,從榷場到馬市,展現的不僅僅是中原與邊疆的經濟交流,也是中華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融以及蘊含在經濟交融背后的文化交融。